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及行業發展業務深入研究
華經市場研究中心發布《2019-2024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全景掃描及投資機會專項研究報告》,報告針對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報告對我國互聯網產業鏈、發展業態、發展歷程等進行專項追蹤分析。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融合。
互聯網金融(ITFIN)就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臺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于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APP軟件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挖財類(模式)的手機理財APP(理財寶類),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互聯網+金融格局產業鏈
資料來源:華經市場研究中心
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從“新興互聯網企業獲取金融牌照提供金融服務的階段”逐步過渡到“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結構融合發展,雙方通過不同產品服務和客戶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階段。
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華經市場研究中心
互聯網金融可以量化的各細分領域絕大部分處于高增長
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637.84億筆,同比增長7.42%,交易金額達1657.75萬億元。
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達到22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7%。
2019年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343家,相比2018年底減少了732家。從全年12個月的正常運營平臺數量走勢看,伴隨著監管部門多次發聲表示P2P網貸平臺整治仍將以出清為主要目標,引導平臺退出和轉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不斷下降。
2019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696.3億元,同比增長42.8%,遠高出保險市場同期增長率近10個百分點。
政策“畫風”不斷變化,互聯網金融市場逐漸由“亂”轉“治”
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求基本奠定下年發展基調: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從2014年“促進健康發展”,2015年“異軍突起”,2016年”規范發展“,2017年“高度警惕風險”,到2018年“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互聯網金融公司監管”,2019年“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也強調打擊非法集資,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2020年”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確保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的基本要求上奠定了互聯網金融下一年發展主題。
健全監管體系,提升監管效能成為短期內主要政策傾向: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及框架逐漸成熟,但穿透式監管能力、協調監管效率仍有待提升,2018年以來至今,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不但提出更高層次要求,因而健全監管體系。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歷程
資料來源:華經市場研究中心
互聯網金融主流業態
經過七年的發展與積累,中國互聯網金融一個形成網絡業務、流量入口、平臺衍生金融創新、資產撮合交易平臺、支付交易、大數據、金融IT幾類主流業態。
互聯網金融主流業態展示
資料來源:華經市場研究中心

-
熱銷報告
-
項目申請報告
-
融資報告
-
十三五專題報告